人民币多头获利了结
经历了前两个月的快速升值,近期人民币波动加剧,在1月美国非农数据的影响下,人民币测试6.8关口,本周五美国PCE数据发布后更是逼近7关口。
渣打银行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此前对记者表示,之所以年初人民币升值速度迅猛,是受到美元贬值驱动,也受到中国复苏的预期驱动。此前海外对冲基金的人民币多头头寸比较轻,部分已经进行了一部分补仓,北向资金仅在1月就涌入1400亿元。这很可能使得今年人民币升值偏向前置,第二季度开始或存在一些反向风险,会制约人民币升值。
另一原因在于季节性因素。通常每年1月人民币偏向于升值,尤其在农历新年前(例如企业结汇等因素)。但到了第一季度末和第二季度,很多年份人民币都会稍微贬值。汇率的逆周期操作也有可能逐渐逆转。在过去的几个周期里,每当人民币大幅升值后,人民银行都会取消外汇风险准备金。在美元/人民币到6.7以下时,这样的措施被逆转的风险较大,尤其今年出口可能快速下滑。此外,市场早前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已非常充分,一旦这样的预期被逆转,美元反弹动能将放大。
“从技术面看,本轮美元/人民币在6.7附近点位上反弹是合理的,此处确有一个较强的支撑位置,而上方遗留的缺口回补的可能性比较大(人民币暂时贬值),不排除回到7以上。”某国有大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。
此外,在机构人士看来,人民币近期回撤较快也与信贷数据有关。1月M2(广义货币)同比增12.63%,M1(狭义货币)同比增6.73%,这与此前经济回稳、货币收紧的预期有些许出入,给涨速过快的人民币浇了盆冷水。
从“真金白银”角度看,就经常账户顺差而言,各界普遍预计出口将受到欧美需求衰退的大幅拖累,朱海斌表示,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从去年0.5个百分点降至-0.5个百分点,即经常账户顺差相较于去年的约4000亿美元将降至1800亿美元左右。
就资本账户而言,北向资金一度年初大幅涌入1500亿元,但债市遭到外资抛售。1月,境外机构主要券种托管规模环比减少1066亿元(上月增加571亿元),录得自2022年3月以来的最大降幅,继上月增持后再度转为减持,主要减持的品种为利率债(国债-663亿元)。巴克莱方面表示,这可能是受收益率上升预期和人民币适度走软的影响。
一方面,对冲基金可能存在获利了结的压力,毕竟MSCI中国指数较去年10月最低点已经反弹了近60%;另一方面,更为保守的共同基金(长钱)在估值回升后可能更趋谨慎。
就大方向来看,更多观点倾向于认为,中美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可能即将来到转折期,未来人民币汇率大势看涨的观点仍然可以维持,目前国际投行对2023年人民币的预测点位普遍在6.3~6.8。不过,美元指数向来是最难预测的指标,地缘政治的走向也将主导今年的市场格局。“年初我们认为美元对人民币的主要交易区间将为6.80~7.15,即使考虑近期的汇率动态,这一区间保持不变。”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对记者表示。
标签: 美元二次冲顶人民币破7在即